阅读地方文献
了解乡邦文化
东站记忆·文林街
早在建市之初,俄国人对大连的港口和铁路就已经有了全面规划。1901年绘制的规划图上,文林街被称为马卢斯塞亚街。日本侵占大连后,改名武藏町,1946年更名为文林街。文林街与修竹街相连,从民主广场开始至新生街。
大连东站"吾妻驿"
1907年,日本人在民主广场东北修建了一个二等火车站——“吾妻驿”,即后来的“大连东站”,这是日本侵占大连以后修建的第一个火车站,是个货运站,主要用来筹集运输侵华物资和掠夺中国资源。
日本占领大连后,即对沙俄时期的“街”“路”名称做了修改,按照他们的政治需要和文化习俗对市街道路重新命名。有的以当时出征的海陆军将领姓氏命名,如乃木町(日本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山县通(日本大本营总参谋长山县有朋大将)、东乡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有的以参战舰艇的名称命名,如浪速町、吉野町、敷岛町等;有的以日本地名命名,如武藏町、伊势町、加贺町等。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中舰体最长的一只巡洋舰叫“吾妻丸”号,“吾妻驿”就是以此舰命名的。
展开剩余87%大连东站,原吾妻驿(摄于2010年12月25日)
围绕着大连东站,文林街附近早年也有不少商号。日占时期有“大丸运送”“丸重运送”“奥村运送”等。"运送"是送货到家的意思,“大丸”“丸重”都是日本人的姓氏,船舶丽湾大酒店位置曾有卖奶具的“宫木商店”,其侧是短窄的发达街,宫木商店旁边有“岸送店”。“经典生活”中间位置原是“新谷工务店”,发达街2号原是“吾妻驿税关”故址,对面发达街6号是日本侵占时期“吾妻驿事务所”旧址。
吾妻驿邮戳
民主广场
1909年,日本人又按照俄国人的图纸,在东站附近修建了一个椭圆形广场,命名为“敷岛广场”。此名源于日本海军战舰“敷岛丸”。“敷岛”即日本的别称, 1946年,“敷岛广场”改名为“民主广场”,后更名为“英俊广场”,1973年恢复原名。
民主广场北侧有日本侵占时期的“小衙门”,解放后是民主广场派出所,2009年时改为仓库。原铁路医院南侧还有一个与之建筑相同的“小衙门”,可谓双胞胎建筑。日本殖民者把“小衙门”多建在十字路口街角,这两处建筑皆是侵略者殖民统治的见证。追溯起来,大连的警制源于1898年,日本侵占大连以后,于1905年6月建立民政署,其下辖警务部。据记载,到1944年时,大连地区有“小衙门”416个。
民主广场小衙门旧址,解放后曾是派出所
虽然日本侵占大连40年,但是大连人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也从来没间断过反抗。“大连放火团”就一直让日本殖民当局头疼,“七七事变”后,为了支援前方抗战,“大连放火团”不断在敌后方进行破坏活动。1937年10月10日,放火团成员宋贵德将自燃装置秘密放到存放着大量军需物资的“吾妻驿”日本陆军专用车站仓库。当天晚上,“吾妻驿”仓库火光冲天,等到日本大广场(今中山广场)消防署消防队赶到时,那里早已化为灰烬。据估算,日寇损失近60万元。
城市移动的风景线——老电车
提到民主广场的老电车,很多人都会觉得熟悉且亲切。电车是大连的历史文物,老辈人或外地人都曾管它叫摩电车,因为车上面拖着一个大铁弓子沿电线(天线)滑动,经常有电弧火花闪烁,大家都以为是摩电产生动力。旧时电车行驶在路上总会发出“咣当咣当”声,因此还有“当当车”之称。
20世纪30年代的老电车
大连的有轨电车如没落的贵族,出身高贵。据城市档案记载,1909年8月9日,从电气游园(原动物园,现中心裕景)到大栈桥(今大连港码头)的2.45公里有轨电车线路竣工,同时建成的还有位于现在民主广场的有轨电车停放和修理工厂,这座电车修理工厂便是大连有轨电车的诞生地。9月25日,第一辆有轨电车缓缓驶过大连青泥洼街头,这是继天津(1906年)、上海(1908年)之后,中国第三条、也是东北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大连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从此拉开序幕。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大连先后开通了11条有轨电车线路,老电车也成为当时大连市内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日本侵占时期的大连电车运行线路图
当时大连有30辆木结构车身的四轴电车,车体是美国制造,底盘由英国制造,电器部分是由德国生产。这些电车在大连,甚至比英国早期的马车还神气,说是公共交通,在当时可不是普通市民百姓随便能坐的,也不是花钱买票就成。有资格坐电车的都是大连街上一些有身份的商人和在洋行、满铁工作的职员。中国劳工要是稀里糊涂坐上了电车,是要挨打受罚的。后来,电车有了等级区别,1928年生产的“满铁”有轨电车,车身以颜色分级,白色电车专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乘坐的是红色的“劳工车”。
那时大连市民购买电车票一般用的是小面值的日本金票(分为1钱、5钱、10钱、50钱)、银毫子(分为5钱、10钱、20钱)以及铝币和其他材质的钱币。当时电车沿线都是“富人区”,如长江路东关街到北京街一带,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陈旧,但在当时这一带都是二层日式小楼,当时能看到电车的房子堪比现在的海景房,那是一派现代文明光景。
早期大连花电车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交通公司电车厂迅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生产的有轨电车,成为市民出行最好的公共交通工具。 有轨电车发展鼎盛时期,日客流量是无轨电车的40余倍,是公共汽车的3倍还多。它低碳环保,无尾气污染,但由于占道、车速慢、效率低等问题,历经多次改造。1974年,政府对中山路沿线的电车轨道进行了拆除,只保留了三条电车道,逐渐以无轨电车取代了有轨电车,车道也由原来的独道专行改为多道并行,就是在有轨道上也能跑别的汽车。
大连电车
为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在兴工街到火车站、火车站到寺儿沟的有轨电车线路上,还特意保留了几辆百年前样式的老电车。民主广场一带也因此备受影视剧的青睐,多部电影曾在此拍摄外景,很多外地游客来大连,也要特意坐一坐老电车,感受大连的历史与浪漫。
有轨电车见证了大连的百年兴衰荣辱,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怀,是大连永不褪色的流动风景线。
日本侵占时期的电车票
20世纪50年代的电车票
1976年的大连电车职工月票
图文供稿:李凌霜
版面设计:史昱璐
题名:《记忆 大连老街》
作者:嵇汝广
馆藏索书号:K293.13 /107
馆藏地点:大连地方文献阅览室(406室)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9月
本书是品读大连系列丛书的第一册,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不遗余力地进行实地调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浪漫的笔法,复原了大连地区三十余条老街百年来的变迁和传承,是关于大连历史和老建筑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 题名:《人烟 大连市井》
- 作者:姜国升
- 馆藏索书号:G127.313 /11
- 馆藏地点:大连地方文献阅览室(406室)
-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 出版年:2013年4月
这是一本以生活化的叙述语言展示大连社会生活的书,内容涉及市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等方面。书中通过一个个生活现象,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以上两本图书,竭诚欢迎各位读者到馆阅读。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台,炒股平台杠杆,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