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上回的话题,继续讨论何应钦的“淮河战略”第一案,也就是守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做主动防御部署,隔断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的联系,寻机和解放军决战一案,真的如杜聿明所说,不堪一击吗?
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同意的“淮河战略”第一案,也就是:徐州“剿总”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所有陇海路上的城市完全放弃,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作攻势防御。
此案的设想理念是:无论解放军由平汉路、津浦路或取道苏北南下,均可集中全力寻找共军决战。同时要求,黄维兵团向周家口进出,配合作战。
众人反对第二案,也就是撤退到淮河南岸,做主动防御的理由是:退守淮河,是总撤退,不是好办法,以后不便于向平汉路或苏北方面机动。况且解放军打通陇海路后,向东西方向调动兵力,非常灵便,对国军极其不利。
因此,蒋介石集团确定下来的所谓“淮河战略”,不是退守淮河以南,而是以津浦路为依托,实施攻势防御作战。后人形象地比喻说,当时的徐州“剿总”是沿陇海线部署的一个东西方向的“一字长蛇阵”,战略调整之后,是沿津浦路部署的一个南北方向的“一字长蛇阵”,并没有什么新奇可言。真是这个样子吗?我们先看一看,当时他们确定下来的部队调整部署的情况。
1、第3绥靖区冯治安部,稍向后收缩,守卫徐州北门户。对于这一部署,顾祝同、何应钦当时都有顾虑,怕的就是华东野战军如向徐州进攻,第3绥靖区冯治安部,首当其冲地便会受到攻击。他们不是被解放军歼灭,就是走吴化文的道路,但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干呢?或许,他们已经决定放弃徐州了,或许就是要拿这支部队的死,换取其他各部完成撤退集结。
2、第2兵团邱清泉部由东西走向调整为以黄口、萧县、永城为支撑点的南北走向,守护徐州西。这个部署,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第2兵团作为徐州“剿总”的主力,防守徐州最易受到攻击的一面,由原来的重在保护陇海路交通线,到现在的重在守城;二是向北针对华东野战军、向南针对中原野战军作战,还承担着和黄维兵团有可能发生的夹击中原野战军于黄泛区的任务;三是调整之后,以便其在徐州失守后,迅速向以宿县为中心的津浦路靠拢。
3、第9绥靖区放弃海州,下属第44军改隶黄百韬第7兵团;第7兵团放弃新安镇,过运河接替第13兵团李弥部防区,以碾庄、曹八集、大许家为支撑点,守护徐州东。这个调整是加强了徐州东面的防守力量,以隔断苏北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会合,避免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夹击,以运河为线,应对东面解放军的攻击。
4、徐州“剿总”直属第72军及其他直属部队守护徐州。徐州城的防守力量并不强大,已经在为放弃徐州做准备了。
5、第13兵团李弥部调防灵璧、泗洪,及第12军238师徐有成部,守护津浦路东;第16兵团孙元良部由商丘柳林车站、马牧集移防涡阳、蒙城一线,守护津浦路西。这两个兵团沿津浦路两侧部署,确保津浦路交通安全。
6、第25军148师及张绩武交警总队守津浦路上的战略要点之宿县。这个部署不同于以后的解放军打宿县时的部署,到了那个时候,宿县已经是一个孤立据点了,这个时候,它的两面是“加厚”了的防线,第13、16两个兵团是宿县的“外围”防守阵地。
7、第4绥靖区部队的两个军,由商丘车运蚌埠;第9绥靖区指挥部及直属部队、脱离第16兵团建制的第99军胡长青部,及在蚌埠整补的第96军于兆龙部组建新的兵团,和第4绥靖区部队守护怀远、蚌埠、临潼关一线淮河阵地。
8、华中“剿总”下属的第12兵团黄维部兵出豫东、皖北,呼应上述各部作战,主要作战意图为阻止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合流。
这个调整,不是简单地调了个方向,由东西式的“一字长蛇”而改为南北方向的“一字长蛇”,由于蚌埠到徐州间的距离远比海州到商丘间的距离近得多,因为这个“一字长蛇”是双重配置的,兵力的密度也大得多。
这个调整,不是什么简单的被动防御,也不是简单主动防御,而是有守有攻的复合式的攻势防御部署,冯治安部处于解放军的攻击前锋,基本上是做被动防御部署的;而黄百韬部、孙元良部、李弥部则是以津浦路为轴线做主动防御部署的;当然,对于邱清泉部、黄维部,是针对中原野战军做攻势部署的。
这个调整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隔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直接联系,隔断华东野战军和苏北兵团的直接联系,自己集结为一,而要把解放军一分为三,寻机主动出击作战。
这个调整,以确保津浦路路蚌埠至徐州段安全为重点,保证了联勤物资供应。
其实,这一阵势的调整,使得国民党的部队真正有了进攻的基地、撤退的保障,是一种攻势防御的部署。可惜,最终败给了时间,没有把部队调整到位,便无果而终了。 #俗人读史#
配资台,炒股平台杠杆,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