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年吸引众多游客。
学生们在辽上京遗址公园里研学。
鸟瞰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展开剩余83%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萨拉乌苏遗址。
近年的“文博热”带火了博物馆,大遗址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大遗址镌刻着历史文明的演变,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延绵不绝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博物馆以个体为载体,展示可移动文物,那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是以大遗址为载体,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内涵。
内蒙古大遗址资源富集,这些陈列在广阔天地间的文物犹如书写于古老土地上的“立体教科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打开这本书的新方式。
从零到三
今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当天,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位列其中。
2022年12月29日,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内蒙古第一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内蒙古文博人称为“零的突破”。
从无到有、从零到三,不仅标志着内蒙古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内蒙古文物局一级调研员陈雅光说:“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考古遗址公园打开了全区大型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大门,也解锁了如何用文物创造更大文化红利的模式。”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22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了一枚人类幼儿的上门齿化石,轰动世界,这就是著名的“河套人”化石。此后,这里陆续发现了大量距今10万-5万年的“河套人”化石、细小的石器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又名盛乐古城)地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跨越春秋至辽金元时期,历史脉络绵延2000余年,是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完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城址之一。该遗址历经西汉定襄郡治、北魏早期都城、唐代大都护府,见证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融历程,是国家边疆治理体系形成建构的重要例证,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大遗址晋升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标志着内蒙古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又获新突破。也对内蒙古大遗址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遗址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内蒙古文物局副局长支小勇说。
慎守遗泽
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蒙古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发掘、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2013年,萨拉乌苏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此后,相继建成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和“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等关键功能区。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2017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在申报过程中,当地积极推进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加大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力度,采用本土作物进行大地景观标识,展示四城嵌套、道路格局等。扎实的前期工作为两座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定了基础,而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在持续进行。
2021年,萨拉乌苏遗址重启发掘工作。在“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期间,项目负责人陈福友说,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更丰富的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这次考古发掘的打制石器数量已经超过700件,动物化石也有5000多件,证明了萨拉乌苏邵家沟湾遗址点是文化遗物比较丰富的遗址点。
近年,文物考古部门对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进行了多次深入发掘。在古城外围,共发掘近3000座墓葬,出土了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石器、漆器、铜钱等各类器物万余件。这些器物时代序列完整,从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到汉代的五铢钱,再到唐代的金花银碗,为研究边疆地区古代社会历史、中原与北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辽上京的考古发掘近几年卓有成效,皇城建筑遗址、佛教寺院遗址等重大发掘,揭示了辽代都城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为深入研究辽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虽然已有三家,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内蒙古来说依然是新鲜事物,公众该怎样去“阅读”它?
支小勇说,遗址公园里都会有常设展陈,这个是了解遗址最直观的方式,另外原址活化展示也是了解遗址的好方式,比如在萨拉乌苏,可参观考古保护棚内的化石出土点和地层剖面,考古体验棚中现场体验考古发掘和打制石器。想要深度了解可以找来一些专业书籍进行阅读,还可以关联文化地标,把这些遗址遗迹串联起来,构建北疆文明探源路线。
遗址焕彩
今天,赤峰市巴林左旗上京南、北二城和南、北二塔及渤海小城等遗迹都被纳入5平方公里的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古朴典雅,形似辽塔的辽上京博物馆坐落于遗址公园显著位置,现藏文物11.4万件(套),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辽金时期。作为遗址的文化中枢,近几年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研学游。遗址周边新增20多公顷的绿地,实现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这种文物保护、生态涵养和文化体验三者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遗址保护与公众之间的隔阂,使得历史文化遗产更加贴近大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园区日均接待游客量较之前增长近50%,外地游客比例达到35%左右,成为市民游客慕名打卡的新选择。”
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存4平方公里城址。园内,青砖风格的通史陈列馆与遗址展示馆错落分布,馆内战国青铜剑、汉代陶仓、北魏瓦当等文物有序陈列。“我们近期新增了3处多媒体展项,动画还原‘四城嵌套’格局,暑假期间,已陆续迎来多所学校的研学团队。”展馆负责人介绍。
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采用本土农作物分区种植大豆、小麦、谷子、大葱等,巧妙勾勒出“四城嵌套”的遗址格局。“既能观赏历史遗迹,又能学习深厚文化,带孩子来很有意义!”游客李女士感慨道。如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以崭新姿态,成为传承历史、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
经过多年建设,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已形成核心展示区、生态保护区、科研教育区三大功能板块,并依托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和“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打造集科研、教育、游憩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接下来,这里会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对“河套人”的研究,同时推动文旅融合,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可感知、可触摸”的遗址体验,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
随着内蒙古入列“国字号”的遗址公园不断增多,公众有了更多走进历史、亲近文化的机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新载体,也为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业注入了新活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让古老的遗址重焕光彩。
无论是曙光初现的萨拉乌苏、底蕴深厚的和林格尔土城子,还是辉煌一时的辽上京,都早已远去,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文化的基因始终润物无声,其中的智慧还将与北疆风物一道,守望新的千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冯雪玉)(图片由内蒙古文物局提供)
编辑:孙丽荣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台,炒股平台杠杆,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